翻译对象、规则、手段变了
(1)翻译服务对象变了
从译者主要为原作者服务、强调对原著负责,变为译者主要为读者服务,强调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要。认为时代不同了,为适应“接受美学”的要求,要把受众对产品的接受程度,当作打造产品的第一要素。所以,译作也要按照买方的审美口味进行译改。
(2)翻译规则变了
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,在文字转换中,对遣词、语法、修辞及翻译美学等,都有学术及应用方面的规则。可是“时尚”的翻译,却往往颠覆了这些规则的元素,使规则扭曲异化。例如,对于人名、地名、历史事件等专有词汇,译界通常遵循约定俗成原则,大家均以公认用惯的译法为准。现在有人或无知,或恶搞,偏要无视规则,以至闹出把蒋介石译成“常凯申”这种笑话。不少书名的翻译,更目无规则,只求吸引眼球,自以为越另类越“出彩”。至于外来缩略语和字母词的引进,在现实中,常见有音译、意译、全字母、中英文混译等等不同用法,无规则的随意性就更明显了。不仅外译中如此,不少中译外也不讲规则了。越来越多不符合语法的中式英语,如“long time no see”等,如今不仅被老外接受,有些还被正式收入了英语词典。
(3)翻译手段也在变
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,翻译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。机器翻译、电脑翻译、辨音翻译、识图翻译,以及新发展的云翻译,其使用领域和有效程度,都有所扩大和提高。以往翻译者犯难,只有查词典,找资料,如今又多了向网络和软件求助的渠道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翻译手段还在变化出新。
相关阅读